斩草除根成语的来历(斩草除根的出处)
本文目录一览:
斩草除根成语典故
“斩草除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割草要连同根一齐除掉。比喻除祸要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这则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隐公六年,卫国与陈国联合讨伐郑国。郑庄公战不过,向陈桓公求和。陈桓公不同意。桓公之弟劝桓公:“跟善人处好关系,跟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根本,和好了吧!”陈桓公生气地说:“宋、卫是大国,我们陈国不是他们的对手,不打还说得过去;可是郑国是个小国,为什么不打它呢?”于是陈继续伐郑。
两年以后,郑国国力强大了起来,派兵来攻打陈国。陈国大败,陈国的邻国都不来救助。
就此事,百姓纷纷议论,说:“陈国自作自受,自讨苦吃,这就是长期做恶事却不知道悔过的结果。古书上说,做恶事很容易,恶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无法扑灭,最后烧到自己的头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讲过这样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国的国君,要能做到当机立断,对待恶人、恶事,要像农夫在田间铲草一样,一定要连根挖掉,不让它们有再生长的可能。这样,善事才会多起来。
什么叫斩草除根?
比喻铲除祸根,以免留下后患。
春秋时期,楚平王听从大臣费无忌的奸谋,立孟嬴的儿子珍为太子,废掉了原太子华建。忠臣伍奢冒死进谏,触怒楚平王和费无忌,被他们处死。楚平王、费无忌,为了剪草除根一网打尽,又要加害于伍奢的长予伍尚和次子伍员,即伍子胥。
伍尚忠厚老实,不思外逃,残遭杀害。伍员是一个安邦定国之才,应变能力较强,他很快逃到了郑国。由于在郑国遇到了意外,以后他又辗转流亡到了吴国。他帮助吴王阖闾杀害了吴王僚,统治了吴国。他推举贤才,精修国政,秣马利兵,使吴国一时兵强马壮。
吴国的军队在孙武、伍员的统率下,把楚国打得-败涂地,逼迫楚国交出了费无忌。伍子胥把费无忌的脑袋剁成了烂泥。以后吴国再次出兵攻打楚国,占据了楚国的郢城。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坟墓,用鞭子狠命地抽打楚平王的尸首,用佩剑砍下了头颅。由于费无忌没有成功运用剪草除根之谋,被伍子胥报了杀父兄之仇。
斩草除根的成语的故事
【斩草除根成语故事】:
隐公六年,卫国与陈国联合讨伐郑国。郑庄公战败,向陈桓公求和。陈桓公不同意。他的弟弟劝他:“跟善人处好关系,跟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根本,你就与他和好了吧!”陈桓公生气地说:“宋、卫是大国,我们陈国不是他们的对手,不打还说得过去;可是郑国是个小国,为什么不攻打它呢?”于是陈桓公坚持继续攻伐郑国。两年以后,郑国国力强大了起来,派兵攻打陈国。陈国大败,陈国的邻国都没有前来救助。就此事,百姓纷纷议论,说:“陈国自作自受,自讨苦吃,这就是长期做恶事却不知道悔过的结果。古书上说,做恶事很容易,恶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无法扑灭,最后烧到自己的头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讲过这样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国的国君,要能做到当机立断,对待恶人、恶事,就像农夫在田间铲草一样,一定要连根挖掉,不让它们有再生长的可能。”
【成语】: 斩草除根
【拼音】: zhǎn cǎo chú gēn
【解释】: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近义词】: 剪草除根、削株掘根
【反义词】: 放虎归山、养痈贻患
【用法】: 作谓语、宾语。
【举例造句】:我们要彻底清理蚊蝇滋生的场所,做到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成语故事
“斩草除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割草要连同根一齐除掉。比喻除祸要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这则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隐公六年,卫国与陈国联合讨伐郑国。郑庄公战不过,向陈桓公求和。陈桓公不同意。桓公之弟劝桓公:“跟善人处好关系,跟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根本,和好了吧!”陈桓公生气地说:“宋、卫是大国,我们陈国不是他们的对手,不打还说得过去;可是郑国是个小国,为什么不打它呢?”于是陈继续伐郑。
两年以后,郑国国力强大了起来,派兵来攻打陈国。陈国大败,陈国的邻国都不来救助。
就此事,百姓纷纷议论,说:“陈国自作自受,自讨苦吃,这就是长期做恶事却不知道悔过的结果。古书上说,做恶事很容易,恶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无法扑灭,最后烧到自己的头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讲过这样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国的国君,要能做到当机立断,对待恶人、恶事,要像农夫在田间铲草一样,一定要连根挖掉,不让它们有再生长的可能。这样,善事才会多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