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隰朋是成语什么的来历(管仲荐隰朋原文翻译)

本文目录一览:

管仲隰朋从于恒公伐孤竹这篇短文中的故事是成语什么

管仲隰朋从于恒公伐孤竹这篇短文中的故事成语是什么

答案,老马识途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释义】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文言文翻译】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使用示例】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景仁《两当轩集》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

原文

《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

1.伐:讨伐 2.往:出征 3.反:通“返”,返回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5.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以:凭借 15.阳:山之南水之北

16.阴:山之北水之南

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8.掘:挖 19.管仲、隰(xi)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过:过错 24.得:找到 25.孤竹:古国名

26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7圣人:有智慧的人。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故事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不是吗?

管仲 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出自成语?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拼音:

lǎo

shí

简拼:

lmst

近义词: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

不知所以

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解释: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例子:

谒后语:

谜语:

成语故事: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如果正确请采取吧,呵呵

管仲,隰朋于恒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这个故事是什么成语

管隰之智,管隰行军【原文】: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翻译】: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是哪个成语故事的来历

一、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中的成语故事是:老马识途。

【成语】: 老马识途

【拼音】: lǎo mǎ shí tú

【解释】: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成语故事】:

古代战国时,齐国发兵攻打另一个国家。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将士们乐呵呵地夸赞:还是老马识途啊!

二、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三、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管仲隰朋的介绍

管仲,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出身商贾,生年无考。隰朋,姓姜,齐国贵族,齐庄公曾孙。临淄(今山东临淄)人,生年无考。齐桓公即位以后,拜管仲为上卿(相)。经管仲推荐,隰朋被立为大行(官名),掌管交际礼仪。管仲和隰朋忠心辅佐齐桓公,积极推行改革,数年间使齐国强盛起来。公元前679年,齐国成为春秋时期首建霸业的国家。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韩非子》(《孤愤》《说难》等选自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