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形容“不合适”的成语有哪些?
1、方枘圆凿
【拼音】: fāng ruì yuán záo
【解释】: 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译文:拿着方形的榫头想进入圆形的榫眼 怎么能够进去呢?
【示例】: 为了让子女能够成龙成凤,许多父母一味进行填鸭式的方枘圆凿的教育。
2、格格不入
【拼音】: gé gé bù rù
【解释】: 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出处】: 《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译文: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 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
【示例】: 他和她接触了几次,兴趣爱好总觉得格格不入,看来彼此很难产生感情了。
3、水火不容
【拼音】: shuǐ huǒ bù róng
【解释】: 容:容纳。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相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慎微》:“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译文:况且邪对于正来说,就像水和火,不同源,就不能并存。
【示例】: 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间发生了水火不容的战争,共工惨败。
4、势不两立
【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
【解释】: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译文:秦国最引以为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
【示例】:这两派人马自从上次选举结怨后,就势不两立了。
5、迥然不同
【拼音】: jiǒng rán bù tóng
【解释】: 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出处】: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次之,此论诚然。”译文:古今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钟嵘的《诗品》认为古诗(《古诗十九首》)是第一的,曹子建(曹植)(的诗)第二,这个说法的确是对的。
【示例】:他的想法很有见地,与时下的年轻人迥然不同。
事情和愿望不相符合的成语
成语:事与愿违
拼音:shì yǔ yuàn wéi
解释: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出处: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示例:不料后来~,现在这点局面小得很,应酬不开! ★茅盾《子夜》十六
近义词:大失所望、适得其反
反义词:得心应手、万事亨通、如愿以偿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事实与愿望相反
(事与愿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明方孝孺《祭外舅郑公》:“公屡言归,志辄不遂……岂不顾家,事与愿违。”
马南村《燕山夜话·谈“养生学”》:“修炼成仙本是道家的想法……但其结果总不免事与愿违。”
不相符合的成语是什么
名不副实_金山词霸
【拼 音】:
míng bù fù shí
【解 释】: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出 处】:
《汉书·王莽传上》:“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示 例】:
~的人是很令人讨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