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奉若圭皋读音是什么?

读音:fèng wéi guīniè

奉的声母是f,韵母是eng,声调是四声;

若的声母是w,韵母是ei,声调是二声;

圭的声母是g,韵母是ui,声调是一声;

皋的声母是n,韵母是ie,声调是四声;

意思:尊崇信奉某些人;某些事物或言论;并且作为必须遵守的准则。

扩展资料

奉笔画

部分词语解释:

1、奉献:[fèng xiàn]

恭敬地交付;呈献:把青春~给祖国。

2、信奉:[xìn fèng]

信仰并崇奉:基督教徒~上帝。

3、崇奉:[chóng fèng]

信仰;崇拜:~礼教。~圣人。

4、奉行:[fèng xíng]

遵照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事(按老规矩办事)。

3、奉承:[fèng cheng]

用好听的话恭维人,向人讨好:~话。

“奉若圭臬”的读音是什么?

“奉若圭臬”的读音为:fèng wéi guī niè

奉为圭臬

奉为圭臬是一个词语,读音为 fèng wéi guī niè,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出自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

解释

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出处

《六书音韵表序》。

用法

作谓语;指十分信奉

例句

1、李教授的识见,学者至今仍奉为圭臬。

2、是一个从来不相信鬼神之说或奇迹的人,一直把科学奉为圭臬。

3、亚历山大?葛理翰?贝尔一生都将“天无绝人之路”的哲学奉为圭臬。

4、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非常棒的杂志叫《全球目录》 ,它被我们那一代人奉为圭臬。

“奉”的音序、音节、部首分别是什么?有几画?组词两个

“奉”字 拼音: fèng

“奉”字 部首: 一

“奉”字 笔画 :8

奉是一个汉字,读作fèng,本意是指植物已长高,接近高度极限,也指恭敬地用手捧着。该文字在《礼记·檀弓下》和《汉书·蒯通传》等文献均有记载。

相关组词有:

奉承:逢迎,谀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

奉告: 敬辞,奉劝正告。

奉公:奉行公事,克己奉公、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 遵守国家规定的各项规章法令。

奉还:敬辞,送还,暂借一时,定当奉还。

基本释义有:

恭敬地用手捧着:~觞(举杯祝酒),~献,~祀,~承(恭维,讨好。“承”读轻声)。

尊重,遵守:~公守法,~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

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告,~还(huán),~陪,~劝,~迎(a.敬辞,迎接;b.奉承),~赠。

信仰:信~,素~佛教。

供养,伺候:~养,供~,侍~。

姓。

古同“俸”,薪金。

①供奉,给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②遵从。《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奉献的奉能组什么词语?

1、奉承 ? ? ? ?

逢迎,谀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

2、奉告 ? ? ? ?

敬辞。说明;奉劝正告

3、奉公

克己奉公、奉公守法

4、奉公守法 

遵守国家规定的各项规章法令

5、奉还

敬辞。送还

6、奉命

被命令,被要求; ?接受命令,遵守命令

7、奉陪

陪伴的敬辞 

8、奉劝

敬辞。郑重劝说

9、奉若神明

当神一样敬奉。形容对某些人和事的极端崇敬。

10、奉申贺敬

送礼单上的套语,以表达敬贺之意

11、奉送

敬辞。相送;白送

12、奉天大鼓

起源于沈阳(奉天)的一种东北鼓书艺术 

13、奉行

履行;执行

14、奉养

侍候赡养

15、奉迎

敬辞,出迎贵人; 奉承;逢迎

16、奉赠

敬辞。赠与

17、奉召

接受召唤

18、奉旨

旧时臣下承顺上意称奉旨。即遵从旨意

一、奉

1、基本释义

恭敬地用手捧着:~觞(举杯祝酒)。~献。~祀。~承(恭维,讨好。“承”读轻声)。

尊重,遵守:~公守法。~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

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告。~还(huán)。~陪。~劝。~迎(a.敬辞,迎接;b.奉承)。~赠。

信仰:信~。素~佛教。

供养,伺候:~养。供~。侍~。

姓。

古同“俸”,薪金。

①供奉,给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②遵从。《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二、古姓奉

1、简介

1072年,宋神宗使怀柔之策,置梅山为新化、安化两县,随即在宋、元、明几个朝代,大量从江、浙、闽、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瑶和当地土著人,向云、贵、川、桂和周边山地迁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无瑶民”的结论似乎为时过早。笔者在隆回虎形山瑶族乡调查时,瑶民奉才宝(系银行退休干部)提供一份资料,是一手抄本“圣令”,言“有瑶民奉姓添顺、万历元年逃新化奉家山大坪落业,改变为汉家,恐后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护,永为万古存照。”

2、详细介绍

对于一个一般的逃民,因为瑶转汉,而得到圣令保护,几乎是不可信,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瑶转汉,而得到某级官府的一纸文书作为保护伞,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

溆浦县人大常委杨福生(瑶族)致信奉家山奉衡州,奉衡州又致信给原新化县文联主席田希凤,信中都对此事予以认定,并说“奉姓瑶转汉就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