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来历写话(来历成语有哪些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成语与成语解释 来历 造句

闻鸡起舞 听见鸡鸣就起身,比喻人发奋学习,励精图治。 老爷爷在乡下修养,每天闻鸡起舞,打太极拳健身。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王董事长白手起家,如今是王氏集团的总裁。

卷土重来 卷土: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这次比赛虽然表现不佳,但我决定明天卷土重来。

晨钟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每当我想坏事时,就会想起妈妈对我的晨钟暮鼓的叮咛。

力争上游 努力争取上进 。求学做人都要力争上游,不要自满於现状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既然来了,就要有破釜沈舟的决心,不得冠军绝不回去。

投笔从戎 一个人抛弃文职而加入卫国的行列。 大伯父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进入军校就读,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前车之鉴 比喻前人的失败,可以作为后人的借镜。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下次出门一定会带雨具。

金石为开 至诚可感动任何事物。 表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高,他的成意一定可以感动王小姐的。

勤能补拙 指勤勉努力能弥补天资上的不足。 勤能补拙,只要你多付出心力,一定有成功的机会。

人定胜天 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妈妈告诉我「人定胜天」的道理,叫我别害怕失败。

有志竟成 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哥哥相信有志竟成,只要努力用功,一定可以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

良药苦口

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奶奶说药虽然很苦,但良药苦口,为了病能快好,还是要喝下去。

悬梁刺股 形容人勤奋苦学。 月考就要到了,我决心效法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来准备。

问心无愧

反省自问,心里没有丝毫惭愧。 作人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

成语(加解释 来历)越多越好 最好造句

建议你到这个网站查询~ 任何成语的解释~来历都有~

比如

词 目 高瞻远瞩

发 音 gāo zhān yuǎn zhǔ

释 义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 处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示 例 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的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老舍《四世同堂》七十三)

成语来源,意思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

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查看全部6个回答

看图猜成语_看图猜成语成语红包版下载

?

看图猜成语成语填空闯关领红包,玩法简单,快速上手,快来挑战答题领奖品吧看图猜成语

高密市飞桐网络科技..广告

成语词典爱图书-京东陪伴你阅读!

关注成语的人也在看

成语词典全品类图书,精选高人气名人举荐好书,上-京东愉悦购物,乐享读书!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给我一个成语来源的意思

2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

10 浏览126

成语的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 成语在来源浅探 \'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18 浏览15922018-03-30

20个成语解释及由来

检举(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盘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50个成语及解释,来历.造句

词 目 嗷嗷待哺

发 音 áo áo dài bǔ

释 义 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出 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汉·荀悦《前汉纪·成帝纪三》:“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众庶,嗷嗷苦之。”

示 例 文章尽可在别的刊物上发表,对于~的创造社的几种刊物却一字也不肯飞来。(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续编》)

词 目 哀哀父母

发 音 āi āi fù mǔ

释 义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出 处 《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示 例 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情肠!(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

词 目 安安稳稳

发 音 ān ān wěn wěn

释 义 形容十分安定稳当。

出 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词 目 昂昂自若

发 音 áng áng zì roò

释 义 昂昂:气概昂扬,大模大样;自若:象平常一样。形容无所顾虑,从容自如。

出 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三士带剑立于殿下,昂昂自若。”

词 目 按兵不动

发 音 àn bīng bù dòng

释 义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出 处 《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示 例 又听得寨前炮响,史文恭~,只要等他入来,塌了陷坑,山后伏兵齐起,接应捉人。(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

词 目 苍白无力

发 音 āng bái búi lì

释 义 苍白:灰白。形容贫弱无力。

出 处 朱自清《历史的战斗中》:“那拥抱过去的人虽不一定‘苍白无力’,那也不免外强中干。”

词 目 哀兵必胜

发 音 āi bīng bì shèng

释 义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 处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示 例 不,~!不要乐,要哀,何小姐能弹《易水吟》的谱子吗?(《啼笑因缘续集》一0回)

词 目 按部就班

发 音 àn bù jiù bān

释 义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出 处 晋·陆机《文赋》:“然后选义案部,考辞就班。”

示 例 但黄公俊的祖父,他开始读了书,象一般读书人似的,他~的要将八股型的才学,“货与帝王家”。(郑振铎《黄公俊之最后》)

词 目 爱博而情不专

发 音 ài bó ér qíng bù zhuān

释 义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出 处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示 例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惭愧自己是个‘~’的人;虽者想着只选定一条路,却总丢不下别的。(朱自清《那里走》)

词 目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发 音 ān bù lí mǎ bèi,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

释 义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 处 《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词 目 暗锤打人

发 音 àn chuí dǎ rén

释 义 比喻暗中对人进行攻击。

出 处 《人民文学》1997年第7期:“哪个鬼东西敢出来跟我说说理?暗锤打人,是土行孙出身!”

词 目 熬肠刮肚

发 音 áo cháng guā dù

释 义 谓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词 目 爱才如渴

发 音 ài cái rú kě

释 义 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出 处 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示 例 宫保~,兄弟实在钦佩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词 目 暗渡陈仓

发 音 àn dù chén cāng

释 义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出 处 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示 例 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攻定三秦,动取五国。(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

词 目 黯淡无光

发 音 àn dàn wú guāng

释 义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示 例 但是这个电报却又引起了张勋的不愉快,因为,他的十三省盟主地位因此而~。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四章

词 目 安份守己

发 音 ān fèn shǒu jǐ

释 义 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 处 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七章:“所以我们对于空子,应该广劝他们安份守己的好。?

示 例 种种田,做个~的老百姓,不同样也可以过一辈子么?

★聂绀弩《季氏将伐颛臾》

词 目 阿狗阿猫

发 音 ā gǒu ā māo

释 义 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出 处 鲁迅《我们要批评家》:“然而新的批评家不开口,类似批评家之流便趁势一笔抹杀:‘阿狗阿猫’。”

词 目 挨冻受饿

发 音 ái dòng shòu è

释 义 指无衣无食的穷困境况。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至挨冻受饿。”

词 目 安富恤穷

发 音 ān fù xù qióng

释 义 安定富有者,振济贫苦者。指统治者治国安民之道。

出 处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示 例 损不失富,优可赈穷,此乃古者~之善经,不可舍也。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六

词 目 阿姑阿翁

发 音 ā gū ā wēng

释 义 阿:名词的前缀。姑:丈夫的母亲。翁: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婆婆。

出 处 见:“阿家阿翁”。

示 例 既然如此,你我两个,便学个不痴不聋的~。

★《儿女英雄传》二三回

词 目 安如泰山

发 音 ān rú tài shān

释 义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出 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 例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我军阵地~。

词 目 安贫乐贱

发 音 ān pín lè jiàn

释 义 安于贫贱,并以此为乐。

出 处 《后汉书·蔡邕传》:“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词 目 爱钱如命

发 音 ài qián rú mìng

释 义 某些人贪爱钱财就像吝啬生命一样。形容十分贪婪、刻薄。

出 处 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既称月老,又号冰人,爱钱如命,说谎能神,自家高媒婆是也。”

示 例 1942年我在成都重见她的时候,她已经成了一个~的可笑的胖女人。(巴金《谈家》)

词 目 矮人看戏

发 音 ǎi rén kàn xì

释 义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出 处 清·赵翼《论诗》诗:“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词 目 暗气暗恼

发 音 àn qì àn nǎo

释 义 受了气闷在心里。

出 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又着了那暗气暗恼在心里,就是铁石人也禁不的。”

词 目 黯然销魂

发 音 àn rán xiāo hún

释 义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出 处 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示 例 “无言独上西楼”,深闺的空寥,弥漫在漠漠的冥色里,离情别绪,~!(郭枫《且饮一杯寂寞》)

词 目 爱人以德

发 音 ài rén yǐ dé

释 义 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

出 处 《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词 目 昂然自若

发 音 áng rán zì ruò

释 义 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出 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1回:“昂然自若,并不畏缩。”

词 目 捱三顶四

发 音 āi sān dǐng sì

释 义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出 处 《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示 例 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词 目 爱素好古

发 音 ài sù hào gǔ

释 义 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出 处 《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词 目 暗室亏心

发 音 àn shì kuī xīn

释 义 在暗中做见不得人的亏心事。

出 处 元·张养浩《折桂令》曲:“暗室亏心,纵然致富,天意何如。”

示 例 我想来今生不报,来世偿还,正所谓~,神目如电。(明·范受益《寻亲记·托梦》)

词 目 昂首阔步

发 音 áng shǒu kuò bù

释 义 昂:仰,高抬。抬起头迈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出 处

示 例 新郎~,在他身边迈着鸭子步,为的是显摆他那马靴和银马刺。(老舍《鼓书艺人》二十四)

太多了,我给个网址你,自己去看了,呵呵

成语的由来简介

成语的由来简介: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的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