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读懂了很多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哪些是寓言成语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10个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井底之蛙、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掩耳盗铃、班门弄斧、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南辕北辙。

1、 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译文】:波翻血海全球怜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大的秦国?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庄子·战国《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译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后来人们用井底之蛙的故事来比喻眼界狭小,目光短浅的人。

3、画蛇添足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他足够?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4、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马迁·汉《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译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旁边的人沉默,有人说是马为了迎合赵高。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5、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百姓想得到钟的,想要背着它逃跑,那钟大不到背不动。以椎诋毁他,钟是一样的声音。怕别人听见他而剥夺自己的,突然捂着自己的耳朵。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6、班门弄斧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译文】:拿着斧子到班、郢之门,这个厚脸皮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7、刻舟求剑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说:这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的。船已经走了,而剑不走,这样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8、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自】:韩非子·战国《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译文】: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9、揠苗助长

【解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战国《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病了,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0、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刘向·汉《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愚公移山、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买椟还珠、守株待兔、开卷有益、百发百中

奋不顾身、分崩离析、风吹草动、分道扬镳、毕恭毕敬、百感交集、兵贵神速、杯弓蛇影

抛砖引玉、尔虞我诈、不寒而栗、不合时宜、不自量力、不拘一格、大逆不道、大器晚成

不可多得、不堪回首、不可救药、别开生面、多多益善、当局者迷、不伦不类、伯乐相马

班门弄斧、冰山难靠、大笔如椽、打草惊蛇、雕虫小技、大材小用、白面书生、八面威风

拔苗助长、乘兴而来、沉鱼落雁、乘人之危、车载斗量、不屈不挠、不求甚解、病入膏肓

草木皆兵、长驱直入、车水马龙、有名无实、抱薪救火、标新立异、不学无术、不远千里

草船借箭、乘风破浪、一毛不拔、一文不值、一丘之貉 、一鸣惊人、一木难支、以貌取人

羽毛未丰、一诺千金、一曝十寒、一窍不通、黔驴技穷、夜郎自大、一国三公、以卵击石

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的区别: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写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成语故事,并不等同寓言故事。

读懂了寓言故事什么、什么(成语)

读懂了寓言故事什么、什么(成语)——拔苗助长、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结构】连动式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近义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例句】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买椟还珠、杯弓蛇影、黔驴技穷、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狐假虎威

1、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

解释: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4、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5、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6、杯弓蛇影 [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7、黔驴技穷 [qián lǘ jì qióng]

解释: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出处: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8、愚公移山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释: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9、拔苗助长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0、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解释:假: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关于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