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胶柱鼓瑟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面是我整理的胶柱鼓瑟的意思及故事,欢迎阅览!
【成语】:
胶柱鼓瑟
【拼音】:
[jiāo zhù gǔ sè]
【解释】:
形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
【出处】:
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举例造句】:
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
【成语典故】:
典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释义
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胶柱鼓瑟: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
拼音:jiāo zhù gǔ sè
出处:西汉 司马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译文:以王的名义出使,就像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赵括只知道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的。
扩展资料
同义词:
1、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拼音:yī chéng bù biàn
出处:《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译文:一成不可改变,所以君子尽心尽力。
2、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作画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
拼音:shí gǔ?bú?huà
出处: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译文:可以被定为了古人而吃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胶柱鼓瑟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